有些新公司剛成立,賺來的錢不能全發給投資人,因為他們必須把現金留在公司內,讓公司可以用這些資金來使公司成長,由於公司仍在成長,盈利也在成長,所以印股票來發,並不會稀釋投資人拿到的獲利,因為僅管股票增加了,獲利也跟著增加了。
公司成長到一定的地步,成長呈現了停滯,卻仍一直在印股票,使投資人每股拿到的獲利減少,雖然有許多人存股時喜歡領股票股利不喜歡現金股利,但長期來看,一個成熟的公司,最好發現金股利,而非發股票股息,因為印股票發給投資人,其實是一種股權再分配的概念,並非真的拿到分紅。發行的股票愈多,要推動股價的資金量也要很大,

如大型權值股台積電和中鋼等,股票發行量太多,每日的成交量太大,要推升股價就很困難,這完全就是供需上的原理,供給(股票)過多,買的人少,要漲就不容易,還有可能下跌。傳產類股中有許多這種牛皮股。很多存股族就喜歡找這種股價不太動,但配息穩定的傳統類股。
為什麼很多投資人喜歡拿股票股利?因為發的股票股利是以票面來計算它的價位,一張股票的票面是10元1000股,1元等於100股。只要市場價格高於票面的10塊錢,感覺就是比發現金還多。我們以104年中信金的配息來看,它今年配0.81的現金股利,也就是810元新台幣,股票股利發了0.8元,也就是發了80股,如果以105年5月13日的收盤價來看,每股16.15元,80股×16.15=1,292元,等於你拿到股票股利在股票市場上可以賣更多錢,一邊是現金股利0.81元,另一個則是股票股利0.8,現金跟股票好像各半,但感覺是發股票股利複利會快一些。但股票印的太多,市場給它的評價會降低,短時間你拿股票股利好像賺到,實際上股票印太多,股價會下跌。
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存銀行股?因為它大多都會發股票股利,加上現金股利,感覺殖利率超過10%了,以72法則來說,存金融股你的資產7年就有可能翻1倍。
另一個優點比較少人提,也就是股票股利的補充保費是依10塊票面的價值來計算的,並不是用市價。
金管會要求銀行保留大部分獲利,希望銀行它的現金保留多一點,避免資本適足率不夠,銀行法第36條第1項第2款也有規定,政府可以限制銀行的盈餘分配,我記得現金股利不得發放超過1.5元(資本適足率夠者不在此限),所以有的銀行只好發部分現金,部分股票股息。但由於股票印太多,中信金以前都是幾十塊錢價位的,現在卻只能在十幾二十塊的價位混。


配息還要扣掉配息,如果漲回原價叫填息,跌超過配息價叫貼息。現金股利好解釋,直接扣掉就成了,但股票股利的話就不好解釋了。
除息是指分配現金股利,除權代表分配股權。
以剛才中信金的例子來看,如果除息前的股價是16.15。
1.如果只配0.81的現金,那除息參考價=股價-股利=16.15-0.81=15.34元
2.如果只配0.8元的股息股利,那除息參考價=股價除以(1+配股率)=16.15/(1+80股/1000股)=16.15/(1+0.08)=14.95元
3.如果像這次現金也有配,股票也有配,那除息參考價=(股價-股利)除以(1+配股率)=(16.15-0.81)/(1+80股/1000股)=15.34/(1+0.08)=14.2元
除權息當天,股價就必須扣掉權息後,由除息參考價開始跳,有興趣的,底下有證券交易所的網頁可以玩玩。
除權除息參考價格試算
除權息會把相對的大盤指數扣掉,最理想的狀況是配發完股利後,投資人會把錢再投入股市,拉抬股價,大盤指數會再漲回來。但事與願違,因為外資拿走了大部分的錢,外資如果是國外投資人投資的錢,也不見得會再把錢投入股市,如果是油國的主權基金,配發的股利可能拿回國做社會福利。國內投資大眾也不見得領到股利會把錢再投入股市。所以除權息季節跌多漲少。以台灣每年的股利來說,一年約1兆台幣左右,如果這些錢再投入股市,我想股市早就漲翻天了。
國外的股票殖利率一般都比台灣的低,所以他們很重視股價的成長性。國外評斷一個CEO的好壞也常拿股價來評斷,所以國外的CEO常會拿賺來的錢去買庫藏股,買回來註銷,這樣流通在外的股票少了,市場上只要少量的錢就容易推升股價,股價就容易居高不下﹗有一年蘋果的現金太多,CEO庫克決定多發現金股利,市場對於蘋果的評價卻下降,這跟台灣的情況很不一樣,因為國外認為你有錢你應該投入研發或保留在公司,以後可以併購好公司可以用,發給投資人並無助於公司成長。
有些公司發股票股息更會擴大股本,雖然賺來的錢留在公司,但未來領股利的股權更多了,股票愈多,在外流通的籌碼愈多,要推升股價則更不利了﹗
以長期存股來看,雖然你拿到的股票張數會愈來愈多,但股價卻一直往下探,除非你持有的公司仍處在於成長期,否則這是無法避免的。
現在很多傳產類股,它的成長現在已經停滯,所以現在多改發放現金股利,以避免股本過度膨脹。
但有一些公司明知道它的股本已經過大了,成長也有限,卻不想把錢發給投資人,還是持續發股票股利,那這間公司就很可議了。
這種公司有的是家族企業,紅利不發給股東,自己再巧利名目跟公司領錢。
所以除了金融股這種特殊行業外,其它類股如果多發股票股利,你必須考量它是不是會造成股本過度膨脹而稀釋獲利,再決定要不要投資。
個股股價不必然會回歸到歷史股價,存股的人不可不慎﹗

arrow
arrow

    Rick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